浙江大学报

第三版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大学报  第795期  第三版


本报记者 周亦颖

2021年的夏天,一辆印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四院)字样的移动CT车缓缓地驶入了义乌城西街道陈望道故居。在这家移动医院,微型诊室、CTB超、心电图、血化验等检查、远程会诊、移动护理等医疗服务和功能十分齐全。人们纷纷走进,享受免费的肺结节筛查、前列腺早癌筛查等义诊服务。

百年前,正在这里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浙大校友陈望道先生或许不会想到,从这一天起,他的故居永久地成为了浙大四院的党建教育基地。流淌着红色血脉的浙中大地,也因浙大四院的反哺,萌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百年后,人们的目光也开始投向这家年轻的医院:地处浙中腹地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城市,在2009年新医改时期孕育,2014年开业运行,肩负着将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域的重要使命,经过6年多发展,她是如何以黑马之姿,成为2019国考中全国最年轻的A+医院?她是如何凭借用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人们的青睐?她又是如何矢志奋斗,以实干担当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双城接力,延续新时代赤脚医生精神

 

2009年,新医改实施,提出切实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目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浙江省、浙江大学与义乌市倾力合作,迈出了著名大学异地建设附属医院的创新步伐。2014年,习总书记指示将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这一年,浙大四院开业运行。浙江大学集合了6家附属医院的顶尖学科和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送到了最基层,送到百姓家门口,延续着新时代的赤脚医生精神。

6年来,学校共选派援义专家200余人,这些专家也因此开启了双城生活。他们在杭州和义乌两个城市之间奔波,每周往返。一沓沓厚厚的高铁票真实记录了双城人的援建生活,也记录了他们和医院的共同成长:医院门急诊量从2015年的每日800人次增加到了如今每天5000人次以上;更有专家爱上了这片开启事业新篇章的热土,举家来到了义乌,扎根四院,将工作融入服务浙中百姓的奋斗征程中。

 

闯关夺隘,勇攀科研高峰

 

等级为A+,在全国1183家三级公立医院中排名第114位,同比去年上升71位,成功跃入国考10%,成为全国最年轻的A+等级医院之一……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度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中,浙大四院收获了这样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拿到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突破一个又一个瓶颈期。浙大四院党委书记徐键说。

在这张成绩单上,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是衡量一所医院实力的硬指标。对浙大四院来说,没有最硬的难题,只有更硬的实力。

徐键在20多年前就开创了国内首例超声引导下经阴道经子宫肌层穿刺胚胎移植术,他把这项技术完整地带到了浙大四院,为一些无法通过常规试管婴儿技术受孕的患者带来了生育的希望。如今,随着三孩政策的推行,他所在的生殖医学科将担负起更大的使命和任务。

一个学科拥有一幢楼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在浙大四院,超4千平米的全省首家独立呼吸医学中心静静地矗立的医院住院部北侧。该中心集医教研为一体、以呼吸肺部肿瘤防治为中心,集住院、检查、介入手术、支气管镜治疗等多功能为一体,极大地改善了患者就医流程。中心试运行期间,床位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浙大四院院长王凯说,呼吸医学中心大楼的启用,为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附属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提高浙中及周边地区呼吸肿瘤诊疗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看似寻常最崎岖,成如容易却艰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主动脉夹层每年新发病例20万,其中97.5%的病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受到死亡的威胁,而获得手术机会患者最终生存下来的仅2%左右。面对像主动脉夹层这样的急难险重,浙四人从未退缩,始终以一流服务回报社会。

作为义乌唯一有能力独立开展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医院,浙大四院优化流程,不断优化黄金抢救时间窗,今年1月,成立了主动脉夹层救治中心。中心设急性主动脉夹层绿色通道,能实现患者从急诊到手术室手术1小时内完成。中心还与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建立紧密联动模式,以强大的多学科团队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近两年来,医院主动脉夹层B型患者治愈率达100%A型患者治愈率达75%,治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接下来浙大四院将致力于培养一批能及时判断主动脉夹层的基层医务人员,建立区域内医疗机构与主动脉夹层中心的联动救治网络,不断提高浙中及周边区域内主动脉夹层规范化诊疗水平。浙大四院分管医疗副院长徐志豪说。

如今的浙大四院,依托主动脉夹层中心、呼吸医学中心、脑科中心、创伤急救中心、生殖医学等,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品牌专科,区域影响力、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

 

数字赋能,网生命之桥

 

截至20216月,移动CT车的轨迹遍布义乌14个镇街67个村和社区,服务群众11498人,帮助近1千人早期发现肺结节,其中300名为高危肺结节。肿瘤的防治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能够及时干预,可以避免不可挽回的后果和损失,这就是浙大四院移动医院诞生的初心。王凯在解释移动数字医院的初心时说,移动数字医院可以说是开启了省内零距离移动医疗里程碑,接下来医院将致力于为浙中地区的老百姓带去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努力打造成为全国移动医疗服务先锋。

5G遇上智慧医疗,则碰撞出了更多可能,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一系列的新举措,详细地说明了浙大四院是如何跻身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前三强

今年6月,全省首台自动采血机器人在浙大四院正式投入使用。患者采血化验时,只需在语音提示下,将手臂一伸,机器人便会在一分钟内自动完成外线定位、消毒、扎针采血、拔针、贴止血贴,大大优化了医疗服务效率。

5月,浙中首条常态化5G医疗无人机运输航线正式投入试用。载有检测标本的无人机仅用时5分钟便完成了日常需要十几分钟的运输任务,大大提高了基层无法完成检验的标本的运输效率,使得不同院区的患者都能享有均质化服务。

4月,浙大四院自助机语音交互功能上线。当语音交互模式被激活后,可以实现自助机操作的全程语音控制和无接触式自助就医,在疫情防控期间,能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也为更多患者提供操作上的便利……一桩桩、一件件,浙大四院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无不凝聚着浙四人的理想与探索,寄托着浙四人的夙愿和期盼。

2015年,全国医院数字化建设的专家周庆利来到浙大四院任副院长。有着多年信息化及设备管理工作经验的他,把技术和经验带到浙大四院,成为了推动医院数字化建设的设计师。他牵头主编的《医疗机构智慧建筑数字化应用标准》成为业界的国家级标准。

如今,当人们步入浙大四院门诊大厅,看不到通常医院人满为患的排队挂号、缴费、取药现象。位于大厅中央的一座环形门诊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着门办、病案、医保等业务。不远处,靠墙摆放着一排鲜亮时尚的大屏自助机,快速开单、各类报告、预约查询等36项检验检查项目,都能在上面完成,更有志愿者贴心指导。三院一体,打造人才摇篮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2012月,在新旧交替之际,由浙江大学和义乌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筹)在义乌揭牌并开工建设。盘活人才引育的蓄水池,既是对医院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支撑,也充分彰显了市校双方携手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战略共识,充分展现双方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坚强决心。

首任院长、著名生殖医学专家黄荷凤院士在接过聘书后表示,未来学院将加快基础与临床结合,通过机制创新引育人才,让高楼大厦与人才大厦一并建起来。我希望国际医学院将来成为像世界小商品之都那样闪亮的义乌金名片。黄荷凤说。

新学院的成立,也忙坏了副院长应颂敏,杭州义乌两头跑成为了他工作的常态。浙江大学医学院2017级直博生邵喆婳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

一个清晨,她收到了应颂敏关于投稿论文的修改意见。可是,应颂敏马上要出发前往义乌,来不及与她细细解释,怎么办?于是,师徒两人当机立断,边走边说。在杭州前往义乌的路上,一堂特别的学术讨论课正在上演:应颂敏帮助邵喆婳梳理了论文内容,列出了完善讨论点和修改的方向,同时反复核对数据的处理方案和科学性。

老师有理有据的解释、缜密的逻辑,以及自信的语气让我原本因为论文而焦虑的心情放松了下来,也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应老师对待科研和工作的严谨的态度和全力以赴的精神。邵喆婳说。医院办学的最大优势,就是我们有一批爱学生、守初心的老师,我们对学生的好,会潜移默化感染着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仁心医者。浙大四院党委副书记李伟说。

作为浙大四院和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前期建设载体的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开展了师生有约午餐会、定期邀请名医、名师、管理人员、优秀学长,利用午餐会的时间,和学生共同交流人生经验、答疑解惑。浙大四院首任书记和院长张新跃、陈亚岗以及义乌市委书记林毅都应邀参加了师生有约活动。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加强了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开放共享,用仁心联接世界

 

作为一带一路枢纽城市,随着一个个地理上和交通上与世界相接轨的通道被不断打开,浙大四院享受着国际化带来的新便利,也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愿意来到义乌,来到浙大四院。

刚刚全职加盟的也门医生阿马尔博士对义乌有着特殊的情感。义乌是一座国际化、开放、包容的城市,而浙大四院是浙江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是高水平的国际化医院,这里还有我的导师、同学,走进浙四就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阿马尔说。入职后,精通中文、英语、阿拉伯语的他将主要负责国际门诊相关工作,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患者。

与此同时,更多浙大智慧、浙大方案从义乌出发,走向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医院每年接诊来自1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病人1万人次,每年都有50-100人次出国境交流,有来自美国梅奥诊所、康奈尔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著名医学中心和科研院所超过50人次的外籍专家来院交流,国际合作项目覆盖神经外科、心内科、妇产科等优势学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积极的中国,为全球抗疫注入了动能、带来了希望。在这一过程中,浙大四院不仅派出精英管理团队带领310人队伍驰援武汉,在方舱医院建设党支部,出色完成了党的任务,同时还组建了互联网医疗海外咨询专家团队,与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新冠肺炎救治国际远程指导,并发布了多语种《新冠肺炎防治百问百答》和《新冠肺炎工作纪录片》。

浙大四院非常愿意与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们分享这次抗疫的经验,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徐键说。

 

人文精神,打造有温度的医院

 

在浙大四院,人们时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没有浓重的消毒水味,走进医院,温馨的氛围、周到的服务,仿佛让人回到了:消化科医生自查胃肠镜,亲身感受病人做内镜的担忧及痛苦,改善手法;手术室护士在一次性手套上画卡通人物,舒缓小朋友术前的紧张情绪;床头挂一个捏一下就会叫的小鸭子作为病人的呼叫器;医护人员自制视频方便与气管插管患者的交流……每一项带着温度与感情的举措,让医疗技术因用心服务而增值,真正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服务做好了,硬件也要跟上。在浙大四院,有一条浙四大走廊,走廊两侧是医院精心打造的书吧、咖啡店、生活馆、名医馆、24小时便利店……家属、员工休息谈心有去处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增加了。

2020年,医院荣获全国人文爱心医院,这是对医院多年来人文建设的肯定。2021年,医院发文正式建设无痛医院,将无痛的要求落实在医疗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我们的初衷就是让病人来到医院没有恐惧感,这也是医院实践建院初心有温度的医院的具体举措。”“我用爱/付出爱/我用那仁心/深深敬仰你到永远;天使已来到/一天又一天/你不必再害怕/星月守护在乌伤城边……”悠扬的浙大四院院歌响起,在白衣天使们穿梭忙碌的身影里,人们读懂了求是创新,读懂了医者仁心,更读懂了党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