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报

第四版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大学报  第847期  第四版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中国最早从事机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从1911年浙江中等工业学堂设立机械科,到后来的文军西征,再到如今的引领国家机械行业前沿,从杭州大学路求是书院,到玉泉校区第一教学楼,再到紫金港校区开物苑,浙大机械已走过了一百一十年的光辉岁月。

 

灿若星辰 机械骄傲

一百一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涌现了以路甬祥院士,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院士等13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以及近3万名优秀人才……他们有的人,隐姓埋名、无私奉献,一生只为一件事;有的人,胸怀山河、经纬天地,一生为国铸重器;有的人,春风桃李、润物无声,一生为党育英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浙大机械人。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一百一十年浙大机械仍风华正茂的原因所在——

 

林俊德

林俊德院士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机械制造专业,扎根大漠戈壁52年,参与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的科学家,是两弹一星的重要开拓者,也是全军挂像英模和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核试验,为铸就国防盾牌、挺起民族脊梁作出了卓越贡献。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当林俊德深入杳无人烟的罗布泊进行试验,当他爬上海拔三千多米的雪山顶,他早已暗下决心,要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将个人和国家命运紧紧地绑在一起。

核试验成功后,林俊德放弃复员回南京。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我国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林俊德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长年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的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最后时间,他放弃手术治疗,争分夺秒地舍命整理重要科研资料。

丹心照大漠,血汗写艰难,林俊德在生命的终点,再三叮嘱老伴,死后将他埋在马兰。在那里有他无悔的青春和钟爱的事业,还有曾经和他一起作战的战友们,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马兰人

 

童忠钫

童忠钫教授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55年起在浙大任教,曾任浙江大学机械系主任、浙江大学轻工学院副院长等,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和结构动力学专家。他研制的我国第一套中频振动标准装置,对我国航空航天、核工业、地震、电力、传感器等诸多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精确,童忠钫有着非常高的目标要求。设计振动台的完美状态是要求杂波尽量趋于0。国家当时并没有标准。课题组提出的目标是小于1%。而从目前国际标准的状况来看,小于2%就足够了。

在振动台设计的关键技术设计中,因为当时没有计算工具及相关成熟的算法,全靠手工计算加实验验证,往往现在只要几分钟可以计算出来的东西,那时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才能计算和试验出来。没有捷径,就只有一次一次地计算、试验、再计算……

项目研究从1969年一直持续到1975年,在长达数十年的技术沉淀和积累过程中,机械振动研究方向成为了浙大机械系很有特色的一个研究方向,并开设了诸如机械振动理论机械振动测试技术随机振动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同时设立了硕士点,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振动工程研究的优秀人才。今天的浙大机械振动研究团队仍保持厚积薄发态势,保证团队研究实力始终处于该领域全球主导地位。

 

祁国宁

祁国宁教授199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是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执笔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总体组成员,中国工程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研究所课题组副组长。

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两位老师的教导,一位是自己作为中学教师的父亲,另一位便是祁国宁老师2004届毕业生邵晨曦,是国宁桃李专项基金的成立人,在忆及祁先生的教诲时,他几度哽咽。

这是一位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的老师,面对国外众多高薪工作的挽留,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他说: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为学生翻译外文资料整理PPT,他说:只有导师心中的方向准了,学生才能少走弯路

祁国宁是机械学院许许多多老师的缩影,84岁站立3小时上完最后一课的蒋克铸老师,毕生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陈秀宁老师,编译我国最早的机械工程教材《机械设计》的全永昕老师,让马兰精神的火炬长燃不熄的项淑芳老师,以生为本坚持科创实践育人的顾大强老师……在这里,老师们孕育着希望,也收获着桃李的反哺。

 

厚重历史 机械底气

一帧帧无言的影像,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近两个甲子的风云变迁。从大学路上的小小书院,到第一教学楼的接续奋斗,让我们在历史的光影中,聆听岁月的声音,回顾来时之路,一起感受一百一十年浙大机械的厚重历史与底气所在——

 

报国寺铜元局——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旧址

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场官弄报国寺铜元局旧址,曾为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校舍。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浙江省在杭州报国寺旧军火局内成立浙江省铜元总局,开铸铜元。1910年,许炳堃择定此处为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校址,19113月,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在报国寺铜元局旧址正式开课。1913年改称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设机械、染织两科。

 

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大门——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

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成立于19113月,以杭州蒲场巷场官弄报国寺(原铜元局)为场址。1920年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升格为工专后,学校着手购置电磁测定仪器和电力机械设备,把电机科的2个实验室装备起来,开出实验课程。浙江工专的创办,使浙江工业教育提高了一大步,它既是浙江高等工程教育的嚆矢,又为后来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高创造了条件。19277月,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成立,遂改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工学院,设置工学院机械科。

 

浙大西迁办学时期——机械人参与桐梓天门河水电厂建设

1940年元月,浙大西迁遵义落脚伊始,工学院就相中了老城次东门外湘江河沿岸属于贵州省第五行政区联合农场一片狭长地带。经协商,在这里因陋就简地建起十多间木柱竹编抹泥作墙、茅草满铺为盖的简易建筑,作为机械等学科的实验室。麻雀虽小,肝胆俱全,机械实验室主要开展冷热加工的基本实验。冷加工有车床、刨床、铣床、钻台等设备;热加工则进行模型翻砂。工学院师生不仅用以开展教学科研,还承担外单位委托的科研任务和工程项目,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抗战救国大业。譬如参与桐梓天门河水电厂的设计安装等,该水电厂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名单,是中国最早的溶岩地下电站、我国第一座地下水力发电厂,也是我国最早采用调速装置的水力发电站。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第一教学楼——机械系在玉泉校区办学旧址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浙江大学机械系成为浙江大学保留的四个系之一。第一教学楼建于1954年,不仅是浙江大学内最早的一批教学楼,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色建筑。大楼面积14633平方米,为用于教学、教师办公的内廊式建筑,对称式布局,采用传统式的宫殿大屋顶和西式房屋主体完美结合,厚墙重基,大气庄严,四角有江南民族形式的飞檐翘角,细节装饰多为传统中式,融合了我国传统建筑与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从杭州大学路求是书院,到玉泉校区第一教学楼,浙大机械走过了一百一十年的光辉岁月,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先进人物,以及近3万名优秀人才,为我国机械学科发展和行业进步做出卓越贡献。

 

路甬祥院士给浙江大学机械系的题词

路甬祥院士196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水力机械专业。1997年,路甬祥院士为浙江大学机械系题词:一流的人才梯队,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成果转化。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路甬祥院士一直是浙大机械学科的学术领导人,四十年来,他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倾心沥血,先后创建了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路院士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机械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把研究方向相对狭窄、产出相对滞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为优秀实验室,成为了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践行着路院士提出的四个一流(创造一流的科技成果、实现一流的科学管理、建设一流的创新队伍、创造一流的社会效益),为国家重大需求、国民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大国重器 机械担当

爱国奉献,贯穿百年岁月;务实创新,铸就辉煌底色。一直以来,机械工程学院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以国之重器为牵引,坚持不懈做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我们一起走进浙大机械矢志不渝铸大国重器,育大国工匠的生动实践,感受他们的责任担当与蓬勃生机——

 

硬岩掘进装备团队

攻克硬岩隧道掘进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推动我国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

硬岩隧道掘进装备(TBM)是功率最大、系统最复杂的隧道掘进机,被称为掘进机之王,是实现铁路、公路、水利等隧道工程建设现代化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核心装备。杨华勇院士领衔的硬岩掘进装备团队突破了硬岩隧道掘进装备及配套核心液压元件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TBM破岩、脱困与调向能力。成果支撑了铁建重工和中铁装备两家头部企业十年内从无到有,成功占领全球60%的市场,成为全球TBM最大制造商,现已出口20多个国家,实现直接经济效益数百亿元,带动工程产值超2000亿元。所研制的TBM成功应用于吉林引松、秘鲁圣加旺水电站等国内外上百个重点重大隧道工程,极大推动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和隧道建造领域的科技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2020年两次院士大会上提到我国盾构技术取得新突破,掘进装备跻身世界前列

 

机电装备数字化设计团队

突破了复杂装备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系列关键技术,支撑了高性能龙门加工中心、超大型空气分离装备、工业汽轮机等系列国产重要装备的自主创新设计。

高档数控机床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基础制造装备,西方发达国家对该类装备的先进设计技术与专用设计软件严格封锁,是我国卡脖子35项关键技术之一。谭建荣院士领衔的机电装备数字化设计团队,突破了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技术,从设计上保证了高档数控机床效率高、功能强、性能优,为实现高档数控机床的自主科学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入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4专项)十大进展。创建了我国首个完整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龙门加工中心数字化设计技术体系,研发出高端装备数字化设计专业软件、设计知识库和设计集成平台,支撑了我国高性能龙门加工中心自主创新设计,对提高我国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与自主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飞机数字化装配团队

首创完整的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体系,使我国成为继美欧后自主掌握飞机数字化装配核心技术及装备的国家。

装配是保障飞机制造质量、缩短周期、降低制造成本的最关键环节。我国飞机自动化装配技术与高端装备几乎空白,难以支撑我国大型、重点型号飞机的高效、稳定装配。柯映林教授领衔的飞机数字化装配团队攻克了飞机装配领域连接失效、制孔失准、定位变形三大技术难题。实现重点机型全应用、飞机主机厂全覆盖,完成了多项飞机装配领域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研制了多套飞机数字化装配系统以及飞机总装脉动生产线,并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和批量生产,实现了核心技术与装备自主可控,彻底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为航空工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半导体超洁净流控团队

突破高端半导体超洁净精密流控技术,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超洁净超精密浸液系统正向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

我国高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半导体制造装备自主研发是我国芯片制造自主可控和信息产业安全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浸液系统是高性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品制造关键装备的核心分系统,开展其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对推动我国IC装备技术的发展和实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付新教授领衔的半导体超洁净流控团队解决了极端条件下超洁净超精密流体控制关键科学问题,攻克了影响曝光分辨率、良品率与产率的极微技术参数控制难题和关键基础技术,实现了超洁净精密流控系统的测试级和产品级交付,已成为国产该细分技术领域唯一的定点研发团队,为高端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国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