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报

第三版

当前位置:首页  浙江大学报  第828期  第三版


524日起,我的学科有故事学科文化展在月牙楼开展。校团委主办的这场展览,汇聚了全校 37 个学院的 70 余件丰富的展品,纵贯历史、大师云集、展品丰富,包括各院系专业的实验仪器、报刊书籍、标本、教具、创新成果等实物,以小见大,以微见著,展示着学科的历史和文化。

看到这些保存完好的历史物件,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力量。体验老师同学们的科技成果,让我感悟到创新的力量。我们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为祖国学习,为梦想奋斗,为未来做好准备。参观了此次展览的同学说。

从维修组到创客空间

重实践、求创新。我的学科有故事,今天,这个关于动手实践、交叉融合的故事讲给你听。

躺在床上,眨眨眼睛就能控制电脑鼠标移动;放开双手,用脑电波操作游戏赛车行驶……这些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在这个浙大Cookie创客空间中都能看到。

今天的故事,要从这个科技感与趣味感十足,拥有大量粉丝的玩具说起。玩家只要带上这个酷炫的帽子,集中注意力,连接的小车就能在跑道上跑起来。而且,玩家的注意力还会转化为数值显示在这个屏幕中,注意力的数值越高,注意力越集中,小车的速度也能越快。

生物医学工程 2014 届本科生易昊翔就是这款产品的发明者,曾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亚军、金奖、最佳创意奖。他所创办的杭州回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批本土化的专注于脑电波硬件产品研发的公司。

易昊翔的创造发明之路始于他曾参加过的一个组织——维修组。

上个世纪 80 年代,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始人吕维雪先生,发起创建了一个学生公益组织——维修组,带领同学们服务学校实验室设备的维修。鼓励同学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探索创新,结合专业学习开展综合能力的实践训练,以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科研实践能力。

当年,维修组的同学们骑着三轮车穿梭在各个院系的实验室,将各种机械装置仪器仪表或拆解、或重组、或新制,将一台台本已经不好用的仪器如稳压电源、针式打印机、UPS、显示器和电脑等转而变成功能完善的新设备。

在仪器设备的维修中,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的同学们。如今,维修组升级为学校学生嵌入式人工智能社团,开展从教学走向实践、从创意走向产品、从学校走向企业的嵌入式人工智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除了玉泉校区的 Cookie 创客空间,学院还在紫金港校区建立了维空间。这些创新创业空间不同于普通仅提供办公场地的创客空间,这里不仅有宽敞明亮的环境,更有高大上的工具库3D 打印机、激光雕刻机、高精度线路板制作器……这些工程机械方面的通用仪器设备都提供给同学们免费使用,每个工位上还配备了示波器、信号发生源、万用表等仪器,同学们还能领到电子元器件和芯片。除了设备支持,还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同学们的动手实践提供指导与支撑。

从维修组到创客空间,学科始终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素质的培养,发现问题、动手实践、追求创新、走在前沿。2007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脑机接口实验室考察时,就鼓励同学们说,年轻人要多尝试 学 科 交 叉 研究,努力将实验成果与临床等应用 方 面 结 合 。 近年来,科研成果被应用于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宇航员生命保障装备和我国载人深海潜器深海勇士号声纳系统。浙大人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攻坚克难、深入研究、从基础研究走向实践应用,服务国家发展、助推社会进步。进击的ZD-1 浙大计算机与世界科技前沿同频共振

从蹒跚学步到奋起追赶、领跑未来。今天,这个关于计算机的故事讲给你听。

故事的主人公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ZD-1ZD 是浙大首字母的缩写,而意味着计算机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于 1946 年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庞大的电子管计算机第一次打开了人类通往信息时代的大门。彼时中国一穷二白,在计算机的起跑线上只能遥望项背。

1958 年,中科院计算所终于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浙大人也紧随其后开始积极探索这一全新领域,ZD-1 就 这 样 应 运 而 生 。 1962年,时任无线电系系主任的何志均牵头,协同周肇基教授组成了一个科研组,从零起步设计研究。当时计算机最先进的存储设备是磁鼓,但是国内却无法生产。何志均教授就争取到了时任浙大校长周荣鑫的大力支持,他通过自己的渠道,甚至用自己的外汇津贴,设法从苏联买到了磁鼓,其价格在当时听起来是个天文数字。

经过四年多的日夜奋战,浙大、也是浙江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终于诞生。这台大家伙由几千个电子管组成,整一个房间就一台机器,用自带发电机作为电源,被安装在浙大之江校区七号楼。它的名字 ZD-1 象征浙大计算机迈出了从 01的第一步,从此开始追逐世界计算机领域的最前沿。

当时刚刚留校的青年教师叶澄清是成员之一,在他的回忆里:就是赤膊上阵的,汗水直流也不管,那时候我们没有几个人,就在机房里面,也顾不得什么热。

集成电路的发明引发了电路设计革命,又是美国率先将该成果应用于计算机技术领域,让小型计算机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1979 年,何志均教授一行赴美考察,深感中美计算机领域之差距,在心中立下了奋起追赶的誓言。所有人节省团队伙食津贴,将一台价值 8000 美元,当时最先进的 CROMEMCO 计算机带回了浙大。

张德馨教授说:这个计算机是当时国内最像样的机器了,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早期,才有微机来替代。从此,这台从美国漂洋过海来到浙大的宝贵机器,日夜运转,停人不停机

浙江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等人最初的研究成果就是在这台计算机上诞生的。潘云鹤是何志均教授 1978 年的第一届研究生,他说:何先生当时就是以人工智能方向招的研究生,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当时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我们当时搞科研时用的都是何先生从美国带回来的CROMEMCO微型计算机。

类脑计算是本世纪科学界的重大挑战之一。它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出一种拥有部分、甚至全部人脑特征的新型计算系统。20209月,浙江大学联合之江实验室发布了一款包含 1.2 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的类脑计算机。它使用了 792 颗由浙江大学研制的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支持1.2 亿脉冲神经元、近千亿神经突触,与小鼠大脑神经元数量规模相当,成为目前世界上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它可以实现多种智能任务,比如将类脑计算机可以作为智能中枢,实现抗洪抢险场景下多个机器人协同工作;实现意念打字,对脑电信号进行实时解码,等等。

当年 ZD-1 电子管上闪烁的灯光,今天已成为城市大脑大屏上纷繁的数据,成为乌镇跃动的互联网音符,成为触手可及的一个个智慧应用……它仿佛穿越了 时 空 的 尽 头 。 ZD-1CROMEMCO 八位微机,是老一辈浙大计算机人从无到有的艰辛创业历程;而今,达尔文二代芯片加持下的类脑计算机,是新一代的计算机人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奔向未来的昂扬姿态。

让沉睡的历史鲜活起来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浙里学习,能日行东西八万里,汇通上下五千年,汲取人类文明辉煌的历史记忆。今天,把历史的故事讲与你听。

在紫金港校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珍藏着一本本珍贵的资料档案。今天,请大家走近这些资料,让沉默的历史鲜活起来。

一本本封面写着中共党史资料的手抄件铺满了桌面,纸张已经泛黄。这些党史研习资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大学历史学专业师生研习党史、国史的部分手抄原件。

这些手抄件的每一行字,都凝聚了浙大历史学专业师生的心血。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带上纸笔、挎上背包、走出校园,奔赴五湖四海的革命圣地,与宣讲员、解说员、见证者面对面交流。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同学们亲手摘抄当年湘赣边特委收发的信函;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大家一同翻看并誊录八路军百团大战的兵力部署;实地拜访罗章龙老同志,认真记录其对中共三大的情形回忆。

时至今日,薪火相传,浙大历史学专业的师生,恪守实证就是求是精神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地从事历史研究。新世纪伊始,为了帮助国家更好地了解自近代以来的土地变迁,以便科学合理地对土地资源进行整理和利用,师生广泛参与同土地问题相关的研究工作。他们与前辈学者一样,长期深入各地省、市、县三级档案馆,系统而完整地爬梳并编目土地资源文献,尽全力还原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时期的土地资源变迁状态,为国家土地资源的战略规划作出了历史学者的专业贡献。

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走来,从抗日战争到建设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产党同祖国一起走向繁荣。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与世界连结在一起,而杭州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关节,拥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累和学科储备。2015年,浙江大学历史学科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携手敦煌研究院等单位,为国家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

经过几年的建设,由刘进宝、冯培红、孙英刚教授领衔的浙大敦煌学与丝路文明团队成绩突出。中心入选国家民委基地。《丝路文明》学刊由于定位高、站位准,出版后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和肯定。《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已经出版24本,是中国丝路敦煌学界浙江学派中坚力量的实力检阅,已有多本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中心将学术研究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参与撰写提交了关于实施敦煌资料整理和研究工程的建议;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办的专门表扬;受中办委托,撰写了有关西北民族史的研究报告。此外,中心团队还承担了敦煌学学术史资料整理与研究等一批与中亚相关的国家级项目,并展开了多种多样学术活动。

脚踏实地,眼含星辰,浙大历史学师生对历史渊源如饥似渴地探寻,正如古人对浩淼星河的追索不曾停下脚步,你可知道早在两千年以前,鲁班就能够制作出能在天上连续飞行三天的木鹊?你可知道诸葛亮为传军情的孔明灯是如今热气球的鼻祖?你可知道明代陶成道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让人点燃引线,想去一探高空究竟?……一部部古代计时历的出现,一次次生产技术的革新,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愈发憧憬和好奇。历史学院就有一位文理交叉的韩琦老师,他通晓多国语言,通过中西文献互证,促进文明互鉴,为证明中国古代科学在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

世界文明交流碰撞,在进行中国史研究的同时,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在法国史方面独树一帜。你知道巴黎是时尚之都,但你可曾知道香水和高跟鞋是法国君主路易十四的产物?你知道凡尔赛宫的奢靡繁华,但你可曾读懂里面每幅图画、每背景?……在浙大历史学院,沈坚和吕一民教授带领的法国史研究团队以齐整的阵容、出色的研究成果和密切的对外交流,将这些问题一一为你解答。